单位介绍
基本情况

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史中,成为南京大学办学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南大着力推进实施科研转型提升战略,持续探索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打造“理工医”新高峰;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原创、方法转型、服务国家”等三个向度的创新发展,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自上世纪初建校以来,南京大学就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其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十多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为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培养了众多骨干人才,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日益交融、命运与共的当代世界格局中,南京大学正深入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2020-2030)》,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探索全球合作新机制,为促进多元文化的互通交融、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而不懈努力。

当前,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已经踏上新的百廿征程。面向未来,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第一个南大”的殷切嘱托,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充分运用“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大讨论成果,全面实施“奋进行动”,以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的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升服务发展能力、开放办学能力、执行落实能力为抓手,团结奋斗、争先进位、坐言起行、应势而动,力争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南大特质、时代特点、世界一流的“第一个南大”,努力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教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序列,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始终处于中国大学的第一方阵,获得了公认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声誉。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40个院系,本科生14714人、硕士研究生18103人、博士研究生9430人、留学生1396人。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本科专业9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14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

南京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近400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400余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35人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8人。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南京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南京大学围绕“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融通、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实施“熔炉工程”,奋力打造新时代“三元四维”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时代使命、具备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各行各业拔尖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学科特色
师资力量
人才政策
南京大学商学院2025年度准聘长聘岗位(事业编制)招聘公告
发布时间:2025-01-02
浏览次数:4437
English Introduction Switching:
/
En
微信 PDF 打印
 
学院介绍

南京大学商学院起源于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时期的商科,1952年中国大学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调整到其他院校。1978年,南京大学恢复经济学系;1986年,成立管理学系;1988年,成立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2000年,国际商学院更名为商学院。  

南京大学商学院是集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现设经济学系、国际经济贸易系、金融与保险学系、产业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营销与电子商务系、人力资源管理学系等8个系以及人口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完整,教学科研条件优良,高水平成果丰硕,是国家理论经济学“双一流”学科承建单位和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本科专业11个,硕士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全校第一。在全国高校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取得优异成绩,理论经济学取得优秀成绩,均处于国内领先位置。现有师资157人,其中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名,国家级领军人才9名,国家级青年人才7名。2013年获得AACSB认证。

学院坚持人才立院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南京大学最早实施年薪制和准聘长聘制的院系之一。

 
招聘岗位设置

南京大学商学院拟面向全球招聘有志于从事经济与管理领域各主要研究方向的优秀青年人才到学院工作。本次拟招聘准聘副教授2名,准聘助理教授3名;特别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岗位另议。招聘研究方向包括:

(1)理论经济学(含发展经济学、数字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

(2)国际贸易学

(3)金融学(国际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

(4)产业经济学

(5)人口与环境经济学(环境与健康经济学、人口流动与劳动经济学)

(6)企业管理(含战略管理、国际商务、创新创业、组织行为、运营管理等)

(7)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含公司金融)

(8)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系统

(9)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组织理论、企业社会责任)

 
应聘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法规,热爱教学科研事业;

2.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恪守学术道德,勤勉工作,无犯罪记录,无违反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惩处记录;

3.一流的学术背景:具有相关学科领域的博士学位,具有一流教学科研机构的学习、工作经验,熟悉相关领域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

4.出色的教学能力:应具有能够胜任本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前沿课程的教学能力,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5.突出的科研成果显示度与未来科研发展潜力:应有相关研究方向的成果显示度,对相关研究领域有原创性观点,未来研究计划思路清晰,具有较好的学术潜力;

6.截至招聘公告发布之日未满40周岁(即指1985年1月3日以后出生),以有效期内的身份证件上的日期为准。如申请人已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年龄可适当放宽;

7.身体健康。

 
应聘材料

1. 三封推荐信(一般来自博士生导师、现工作单位学术负责人、本领域知名学者);

2. 详细个人简历(中英文);

3. 三篇代表作(一般为招聘公告截止前已正式见刊发表或已在线发表并有DOI编号的论文或专著,需上传全文);

4. 其他证明学术成就的相关附件

请申请人通过链接(https://table.nju.edu.cn/dtable/forms/731b71d9-86c5-4726-a537-a2f7842370b6/)填写申报简表后,同时需登录南京大学人才招聘平台(http://zp.nju.edu.cn/)根据招聘系统要求提交以上应聘材料 (申请以招聘系统提交成功为准)。

 
薪酬待遇和相关配套

1.事业编制(外籍人员除外);

2. 实行年薪制(具体另行商定);

3. 科研启动经费;

4. 研究生招生;

5. 学校提供短期周转住房和住房补贴,获聘人可优惠购买学校提供的商品房;

6. 协助子女就读小学和中学。

 
申请截止日期

2025年04月02日

若到期单个岗位申报人数较少则适当延长。

请点击左侧【点击申请】或登录南京大学人才招聘网(http://zp.nju.edu.cn/)注册报名。

 
政策咨询

联系电话:经济学科 顾老师,管理学科 赖老师 经济学科 025-83686040,管理学科 025-83621083

电子邮箱:经济学科 jjxy-gxl@nju.edu.cn,管理学科 lyl@nju.edu.cn

学院网址:https://nubs.nju.edu.cn/cc/12/c8896a183314/page.htm


南京大学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虽屡经风雨、饱历变迁,但始终英才荟萃、硕果累累,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序列,首批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作为中国九所著名大学联盟(C9)的成员之一,南京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布局完善、科研水平突出,办学事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获得了公认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声誉。

面向未来,南京大学以培育英才、追求真理、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为使命,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京大学常年向海内外招聘各类型人才,诚邀海内外杰出人才加盟南京大学,选择南京大学作为事业腾飞的起点!

申请时间:常年开放
申请方式:点击左侧注册/登录南京大学人才招聘平台
  • 项目名称
  • 应聘方式及流程
    应聘所需材料
    联系方式
    文件下载
项目名称
  • 项目名称

  • 人才类型

  • 操作

  • 南京大学"擎天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

    学科领军人才

    查看详情

  • 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A层次

    学科领军人才

    查看详情

  • 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B层次

    优秀青年人才

    查看详情

  • 南京大学A类/B类外籍教师

    外籍教师

    查看详情

应聘方式及流程

       高层次人才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申请相关岗位:

       1. 人才项目申报

       南京大学欢迎符合国家级、省级各类人才计划申报/项目要求的海内外人才依托南京大学申请各类人才计划/项目。主要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江苏特聘教授等项目。具体人才申报请及时查看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网站通知(人力资源处人才引进办公室)。

       2.绿色通道人才引进机制

       “绿色通道”是针对院系战略布局或急需紧缺的各类型人才的快速引进通道。绿色通道岗位申请可直接登陆南京大学人才招聘平台(南京大学人才招聘平台)。

       具体流程包括:

       (1)个人填报:登陆南京大学人才招聘平台,选择教学科研(教授/副教授),填写招聘信息,提交至相关院系单位。

       (2)院系初审:院系召开评审会议,决定是否提交至学校。

       (3)学校初审:学校查看申请材料和学院意见,决定是否进入学科组评审。

       (4)学科组评审:学校组织学科组评审,决定是否推荐至学校人才领导小组会议。

       (5)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评审: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最终决定是否录用。

       以上每个环节应聘者都将通过招聘平台查看相关进度,整体流程大致约在2-3个月。

应聘所需材料

       1.附件材料,包括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代表性论文及著作封面页及文章首页(著作请提供目录),论文检索报告,科研项目、获奖及专利情况的证明复印件及其他证明材料。

       2.海外应聘人员需提供2份专家推荐意见。

联系方式
政策咨询:0086-25-89680253、89686783, 电子邮箱 rcb@nju.edu.cn。

温馨提示:

因"绿色通道"是针对院系战略布局或急需紧缺的各类型人才的快速引进通道,建议应聘者先与向院系了解咨询相关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岗位。


招聘职位
    暂时没有数据